很多现在或曾经养过西翁鸽的人都会承认∶西翁育赛历程也许不堪回首,却是提高个人鸽事素养的第一站。回顾历史,西翁鸽既能与中短程鸽系相配合适应热点赛事,也能通吃长距离赛事和各类艰苦赛程,西翁鸽的综合素质之高,决定了他在任何方式的赛制中都可以充当摧城拔寨的先锋。西翁鸽系在成长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明确和完善了一些自己的体系,确定了自已的价值取向与养鸽人的人生追求。
养西翁鸽,一开始就会遇到很多因扰,放下棘手的公母选择先不论,光是鉴鸽选鸽,传统的养鸽人就有一套极为复杂而繁琐的讲究。从系统源出、羽色、羽质、羽装、个头、身型、姿态、性格,到嘴型、嘴色、头型、眼型、眼皮、眼色、眼志、眼沙、脚型、脚色、爪型、爪色、翅型、尾型……每一项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和标准,而每一项的规定和标准又包含了这一项目中所能遇到的所有情况和有关这些情况的极为繁复的解释。
除此之外,育种鸽和比赛鸽的选择标准又不尽相同。事实是这些东西光知道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我发现很多初入行者或已有些年头的老养家还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这些说起来地球人都知道的点点滴滴,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变成实用的东西,那种一眼看出好孬的功夫,是要拥有数十年的经验和感觉,过眼千万只鸟才能达到的。
我认为,西翁鸽的作育思维和技巧是符合赛鸽发展规律的,这里有由表及里,由内及外的选鸽技巧,还有配对作育思想在赛鸽日常饲养、操训和调理方法上也有他们自已的一套管理体系。虽然西翁鸽的管理与作育与许多现代赛鸽思维有一些不同,但是西翁鸽有相当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早期育赛西翁鸽的人们不但以他们的鸽子为公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以它特有的赛鸽文化,为赛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们不会因为某一只鸽的转让、亡故、丢失,使管理、繁衍、育种或比赛陷入停顿,这也充分体现了赛鸽的发展是育种的努力,并非一朝一夕,一鸽一技所能得到的。
“通过长期的揣摩和研究,亲自大量地作配、作育。用养西翁鸽子的技术功底再去养其它鸽系,将会有事半功倍而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十几年前武汉鸽界老笔头王治国老先生与我对谈鸽事时让我至今不忘的鸽言。十几年来,我也以此自励自强,自治自怡,隐匿鸽海,自得其乐,引、育相剂,研赛同步。也许培育和构筑真实反映国人育种文化和精髓的鸽系,绝不是一般人所谓比着葫芦画瓢的技术操作,而是一门值得深入探讨的学问。
有人说:“鸽子不能用看的!”我说:“那要看是谁看,怎么看了!”弹指一挥,又一个十年过去,有一条血线的鸽族一直让我追忆。
二十年前,阴差阳错,用一羽源于武汉早期引进的王福源西翁斯带沙斑黄眼母子配,作出一羽黑目斑母。而后与广州祝匡武暂养我处的海茨曼西翁近亲后代“红塔山”黑目绛雄作配,育出一羽318全黄眼志红轮母--当年幼鸽,在九七年那个难忘的秋季,破坏性地一月之内,五日一趟地500公里比赛五次,皆在有效名次内,并两次进入前十位。这种高强度,高难度(一个月内气温近三十度降至近零度)的狂飞滥赛,要明白这是13年前呀!现在想起来都佩服自己当年的勇气┅┅
正是这一毁灭性试验的成功,让我反常规的用两羽眼色深浓的同父异母海茨曼近亲种鸽配到一起。作出而后我棚源头种鸽“红尊”,十几年来连绵六七代,从300 公里-1000公里都有冠军前十位进帐的一支稳定耐翔鸽族。深浓色鸽眼,具体说西翁的黑目(牛眼),让我体会到鸽眼变化的乐趣,并由此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海茨曼西翁,不得不说起由此系衍生出的台湾“四号西翁”,这种以黄眼志或黑目灰羽为代表的神奇鸽系,历经台湾六十载陆至海,单关到多关的赛事演变,直到今天,仍然是“内行人的最爱”“海翔、多关赛事最佳打底鸽”。我十几年来常常利用鸽界的一些便利,透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和发掘一些相关资料,收集一些无白羽黑目灰羽的鸽子。曾经过手不同品种鸽系的无白羽黑目灰羽鸽近二百羽,经自己亲手饲养繁育、汰选至今存棚有近二十羽,四五个来路的黑目灰鸽。虽竭尽全力,但育种材料的匮乏,仍是制约我把西翁的黑目灰羽融汇贯通,形成个性一族,育赛皆能,并有强烈显著特征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