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365首页 问吧 站内导航 家园
设为首页
365搜索 | 论坛 | 地图 | 视频 | 信鸽百科 | 天气查询 |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识鸽篇 > 鸽眼分析
 

眼志理论是陷阱吗?

时间:2010-12-28      来源:陈仲铭      浏览次数:
眼志理论是陷阱吗?

眼志理论是陷阱吗?          陈仲铭

    眼志理论是养鸽者经过长期观察比照总结出来的一种鉴鸽基础理论之一。他们在选种、配对和比赛等方面,都离不开使用这种理论。但是,长期以来,眼志理论(甚至整个鸽眼理论)始终未曾获得科学工作者们的认同和支持,于是乎说“眼志理论是陷阱”,“眼志论没有科学依据”等。因为现代人眼学科和生理、病理学科一样,总是以解剖学为基本依据的,鸽眼和人眼剖面组织结构基本上也相似。科学家们在鸽眼的解剖组织中也并没有找到眼志、眼砂等组织结构,而所看到的也仅仅是几组和人眼近似的虹膜睫状肌、瞳孔括约肌和飘浮在虹膜表面的几根微血管,于是乎就认为眼志是不存在的“乌托邦”。

    那么,眼志论者用肉眼加上十几倍放大镜所看到的眼砂、眼志、环影圈,那些形状不同(全圈、半圈、锯齿形等),颜色不同(有红、黄、蓝、黑、紫罗兰等)的组织结构都跑到哪里去了呢?于此人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常识,即当鸽子死亡后,瞳孔就会散大,此时鸽眼中的眼志(虹膜睫状肌)随即松弛,眼砂(虹膜表面微血管)也随即从充盈状态变成萎瘪状态,那些原本在活体鸽上清晰所见的眼砂、眼志结构于是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眼志作为肌肉(虹膜睫状肌)组织结构在鸽眼解剖时,只是形态已经非同生前,却并没有消失,而眼志论者所发现描述命名的那些东西,让科学家们用组织解剖学的眼光来寻找是根本看不到的。例如,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时,所看到的那些扭曲不全、千姿百态的睫状体肌纤维折返结构所形成的各种造型,并描述为“锯齿型”、“粗糙型”、“平整型”等;睫状突环在喙侧增厚的称“立眼志”,下面增厚的称“卧眼志”;此外,还有“阔边”、“狭边”眼志等,而在鸽眼解剖时所看到的仍是一组肌肉。

    再如眼志中所描述的 “黄眼志”、“蓝眼志”和“紫罗兰眼志”等各种颜色,则按照光学中的三色原理,按照各种色素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密集、稀疏程度不同而显现出不同色彩的眼志。至于“半圈型眼志”、“四分之一圈型眼志”等,在解剖中所看到的都是“全圈型”,因为在某种客观条件下,我们的肉眼只能观察到眼志内圈边缘的极少一部分,甚至连整圈眼志都很难看到。眼志作为虹膜睫状肌,应该是每羽鸽都具有,只是有的鸽虹膜睫状肌很发达,而有的却并不发达。这些都还留待于鸽眼细微解剖学研究的投入开展,人们可以运用现代科学?设备,对虹膜微细毛细血管、虹膜睫状肌、睫状突环缘等进行电化测量,然而再将其进行量化分级,以此来判别评定该鸽某组肌肉的发达程度。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成立的,仅此而已。

    可见,在解剖中看不到的物质并不等于它的不存在,从客观世界中的天体星球,到微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我们的肉眼都是看不到的,而只能在天文望远镜和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你能说它不存在吗?“乌托邦”确实是不存在的东西,但是科学家在研究某些课题时,往往总是从“乌托邦”问题开始探索,最后克服得到解决使“乌托邦”成为现实。所以,我们应对鸽眼志论也要多一点鼓励,多一份支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推荐资讯
 最新更新
 热门点击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发展历程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10 xinge365.com 版权所有 信鸽365 - 中国信鸽第一资讯信息门户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 广东互联网行业反垃圾邮件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