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365首页 问吧 站内导航 家园
设为首页
365搜索 | 论坛 | 地图 | 视频 | 信鸽百科 | 天气查询 |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研篇 > 信鸽科研
 

赛鸽导航运动能力之研究

时间:2002-11-29      来源:信鸽365      浏览次数:
赛鸽导航运动能力之研究


    给赛鸽的导航运动能力下一科学的定义,远非易事。西方心理学界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心理学家们较为普遍地把能力看作是一种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力。书克斯勒 (D.Wechsler)曾指出:智力“是一种总括的或综合的能力,使有机体有目的地行动,合理思维,并有效地应付环境”。苏联心理学界对能力的定义有独到见解。斯米尔诺夫认为:能力是作为成功地完成某些活动的条件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鲁宾斯坦则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义,他指出:能力是个体中固定下来的、概括化了的心理活动的系统。赛鸽的导航运动能力,是在异地竞翔返巢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定义有三个要点:首先,导航运动能力是完成竞翔返巢活动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赛鸽受竞翔环境条件刺激影响,情绪的变化引发返巢的动机。它们需要启动导航系统,判定正确的回归方向。这就要求它们对定向具有很高水平的感受性。

    其次,赛鸽导航运动能力是影响竞翔效果的基本因素,提出了能力的功能和意义。例如有的赛鸽在五百公里竞翔中表现出快速返巢的能力,而继续去竞翔一千公里时,它们返巢速度很慢,甚至不能返巢而中途遗失。有的赛鸽则完全相反,再次竞翔一千公里的返巢速度比五百公里还要快。这就是赛鸽个性心理特征在不同竞翔距离上表现出来的功能意义。

    最后,赛鸽导航运动能力是符合竞翔活动要求,影响竞翔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这说明赛鸽导航运动能力的构造。赛鸽竞翔活动中的导航运动能力,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具有多种能力。例如,赛鸽需要经过长途运输过程才能到达竞翔地,随着竞翔距离增加,中途所需要的时间也延长。有据可查的超远距离的长途运输时间近一周。这就要求赛鸽必须具备在竞翔笼的运输过程中获取食物和水的能力。放电后的赛鸽需要具有判定正确返巢方向,及时修正导航系统,调整正确航向和保持肌肉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赛鸽的竞翔运动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为了适应更远距离的竞翔,运动过程中被消耗的能量物质,还须经过食物营养补充后,机体获得“超量恢复”,才能为继续竞翔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此外,赛鸽竞翔过程中,是什么因素促使它们从几百公里或几千公里外返巢呢?这与它们的情绪变化有关,情绪动机的驱动功能,对厂解释这种返巢的原因,提供了科学的根据。赛鸽的导航运动能力之研究,就是提示它们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在竞翔导航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快速返巢的能力。我们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结果,提供给广大信鸽爱好者,以供学习和参考。

    一、定向遗传与导航运动能力
    俄国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验结果认为动物的行为差异(导航运动能力),主要是由神经活动特性组合的不同类型决定的。并且还认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天学习条件的影响。例如“经典的迷宫实验”是以大鼠学习走迷宫的实验研究,了解动物的定向遗传特性。在固定的迷宫方位认知图形中,选择走得快的大鼠组交配育种,再选择走得慢的大鼠组交配育种,这样一代代选择下去,最后选择走的快的大鼠组到了第七代时,走得更快,而选择走的慢的大鼠组到了第七代时,走得更慢。由此可见,大鼠学习走“迷宫”的能力是遗传的。但是,把第七代走得快和走得慢的大鼠放入另外一种重新设置的“迷宫”进行实验时,由于“迷宫”内的方位变化,结果走得快的组与走的慢的组,在学习走“迷宫”时的速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走得快的大鼠能够把已经熟悉的“迷宫”方位认知图形通过遗传密码,传递给下一代。他们还通过对候鸟的长途迁移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赛鸽的这种定向的遗传特性在不同地区竞翔赛线的选择上表现出来。有的地区经过多年定向培育,选择本赛线竞翔优胜鸽与优胜鸽交配育种,或者与国内、国外优良赛鸽品种交配育种,竞翔速度明显提高,竞翔距离已经超过二千公里以上,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归巢群体优势。近期还有研究者提出了“恒定直线导航”和“原点搜索导航”的回归方式,这两种导航方式会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并且在后代的导航运动上再现出不同的能力。由此说明,赛鸽竞翔的导航运动能力与定向遗传密切相关。因此定向培育显得非常重要。但是,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存在于细胞染色体内的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遗传素质具有复制和稳定的特点,是赛鸽发展的物质前提。虽然它们获得了优良的遗传,但在一定条件下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优良竞翔性能的赛鸽。只有把赛鸽的定向培育和性能的改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赛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导航运动能力。

    二、赛鸽定向反射形成效率与导航运动能力
    巴甫洛夫以条件反射的研究方法,探究大脑皮质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的规律。他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一系列反射。如赛鸽先天具有归巢的性能。如果赛鸽先天不具备归巢性能,竞翔返巢则不可能实现。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质的基本活动方式。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个体在生活环境中获得和巩固起来的。如有研究表明,赛鸽最初的家飞训练或放飞训练,是通过识别地形地貌的某些标志,寻找返巢的途径。一般来说,这种训练的距离很短,而它们归途中所需要的时间很长,甚至还有部分赛鸽在野外自然环境中游荡数日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返巢。经过多次训练之后,它们的遗传特性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导航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启动和发展,定向条件反射活动一旦形成,再将它们竞翔更远的距离(指同一赛线同一方向与形成定向条件反射活动的天气条件和时间上的相对一致)时,由竞翔地放出后的赛鸽,甚至不绕圈而朝着归巢的方向飞去。这种定向条件反射活动的典型表现在远距离或超远距离竞翔放飞时能见到。
    定向条件反射形成的效率是指赛鸽定向速度的快慢和定向的准确性方面。赛鸽定向条件反射形成效率与两个方面因素有关。
    第一是以赛鸽大脑皮质和神经系统的特性组合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神经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水平较高的赛鸽,能根据环境条件变化,很快形成定向条件反射,它们定向准确,返巢速度快,在不同竞翔距离和不同天气条件下,均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导航运动能力。
    第二是条件反射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形成的,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巴甫洛夫根据动物条件反射实验,指出四点必须的条件是:
    (1)建立条件反射时,大脑皮质必须处于良性兴奋状态。兴奋性过高(如赛鸽处于恐惧或极度恐惧的紧张度时),兴奋就会向大脑皮质其它部位扩散,反应就不会精确,赛鸽定向也就不准确了。如果兴奋性过低(如赛鸽神经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低),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就慢。只有当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处于不过高也不低的良性状态时,才最容易建立条件反射。
    (2)条件刺激要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出现,并且二者必须结合一段时间。赛鸽对出生后的环境具有“印记”的特点,对环境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赛鸽的“恋巢”是这种选择性的结果。当它们处于这种恋巢状态时,放飞训练返巢后再给予它们需要的食物、配偶、孵蛋、育雏的刺激,这对于定向条件反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3)条件反射建立的快慢同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如赛鸽导航运动能力与它们返巢动机密切相关,而情绪的动机功能作用能够放大内驱力信号的作用,激发机体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为竞翔返巢提供生理和心理准备。赛鸽情绪的产生是外界和内在刺激的结果,其刺激的性质和强度对情绪产生的性质和情绪维量有关。如果赛鸽在定向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性质和强度,能够唤起高度唤醒水平的应激状态时,那么赛鸽定向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快、效率高。
    (4)建立定向条件反射时,应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我们曾经观察了一次放飞彩鸽对赛鸽定向选择的干扰。这次放飞分别由三个地方信鸽协会集鸽对放飞地,一个正确的返巢方向偏南,一个正确的返巢方向偏东北,而另一个正确的返巢方向是西南。鸽群由放飞地放出后,整个群体在确定返巢方向时,受到相互干扰,它们在空中一会儿集群飞向南方向,一会儿又折返朝向东北,这种折返重复了一个多小时仍然没有分散开来,本来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许多鸽子延迟到下午或者第二天才返巢。从而说明了不同地区赛鸽的集群放飞对定向条件反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三、情绪与导航运动能力
    赛鸽的情绪是它们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代表着感情性反映的过程,是一种多成份、多维量、多种类、多水平整合的复合心理过程。赛鸽无论是在竞翔活动中,还是返巢后的棚舍环境条件下,都伴随着激烈的情绪体验过程。
    赛鸽属于鸟类,它们的情绪特点及其行为表现,是指导人们掌握赛鸽运动的关键,有研究表明,鸟类对形式的敏感程度远比其它动物强,这与它们的脑、眼结构有关。鸟类的结构不如哺乳动物和人先进,但视觉能力高度发展,成为动物中的视觉冠军。它们的眼睛水晶体曲率的调整能力是所有动物中最强的。人的眼底只有一个中央凹(视觉虱感觉区),上面的感光物质约为每平方毫米147,000个,鹰却有正副两个中央凹,上面的感光物质均为每平方毫米1000,000个。还有的高空飞行性动物有三个中央凹。温伯格在《生物学》中指出,哺乳动物中除了人以外,多数没有色彩感觉,而鸟类作为整体来看,它们眼中可以展现高于其他动物最清晰的彩色视象。鸟类由于种种原因,脑的发展受到限制,脑皮层、大脑场较小,主管运动的纹状组织却占了相当人的比例,脑的不平衡状态,脑低眼高,遂使鸟类的行为易受视觉情绪的影响。赛鸽属于鸟类的一个种属,其视觉能力是非常高的。甚至许多科学工作者根据鸽眼的构造,研究出电子鸽眼,运用于科学研究的需要和军事需要。正因为赛鸽的眼睛;高度发达,其行为受视觉情绪的影响就越大。
    赛鸽出生后对棚舍内外环境具有视觉“印记”的特点。这是由视觉获得的条件刺激,在“敏感期”内产生牢固记忆的结果。因此,一只非常优秀的赛鸽对于“印记”的环境具有严格的选择性。有研究表明:有几只赛鸽在异地鸽舍内生活了两年多,当它们回到原来的“故居”时,仍然占据它们过去的巢位。正是这种对环境的选择性特点,当把它们运送到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之外放飞时,外界自然环境条件刺激产生的视觉情绪的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与它们在已经熟悉的棚舍环境产生的视觉情绪的体验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们的情绪动机被引发,从而激发它们的返巢行为。赛鸽为了摆脱竞翔环境对紧张情绪的影响,必须启动导航系统,判断正确的返巢方向。由此说明,赛鸽属于视觉情绪动物,由视觉情绪产生的情绪维量极变化,对导航运动能力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1)紧张度就是情绪的一个维量。赛鸽在竞翔活动中,由棚舍环境进入到竞翔开始,环境条件变化的刺激,使赛鸽的情绪处于紧张的维度。有的赛鸽可能以恐惧或极度恐惧的紧张程度表现出来,如它们在笼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行为,表现出乱冲乱撞的行为。还有的赛鸽见到其它靠近的鸽子时,表现出神经质的紧张程度,乱啄其它赛鸽的行为。由于过度紧张情绪的影响,给赛鸽定向导航系统带来影响,或者说定向的知觉能力的敏感差异,导致定向导航的偏差或者错误的结果。赛鸽在竞翔运动中,情绪处于紧张、激动和不愉快的维量极,一般来说,赛鸽返巢速度越快,这种情绪维量极的强度越高,单位时叫内体能消耗也越大,对它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程度也就越深刻。如果赛鸽的紧张情绪维量极超过赛鸽本身承受极限时(如赛鸽紧张情绪只能承受当天归巢,而竞翔距离或天气条件的突然变化,给赛鸽生理和心理负担量增大),对赛鸽的导航运动能力的影响有时是致命的结果。这就是许多优秀赛鸽在竞翔过程中,受情绪维量极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2)情绪是环境条件刺激的必然结果。环境适应对于调整赛鸽的情绪维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例如美国心理研究学家w・坎农对紧张的比较进行研究,提出了有机体因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起心脑病变。为厂验证坎农的假设,精神病学家K.里切特用老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老鼠没有受到惊吓时,在水中游泳长达20―80小时,才会沉入水中。在实验中,里切特发现,老鼠受到环境条件刺激惊吓后,产生紧张情绪的影响,过度刺激了老鼠的恐惧反应,以至老鼠立即进入衰竭阶段。在衰竭阶段,主要不是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分泌活动(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分泌活动促进体内能量物质的分解并供给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而是由副交感神经系统取而代之(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促进能量物质的合成代谢)。结果老鼠在水里乱划了一阵子,约一、二分钟就会象石头一样沉到水底。里切特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如果受到惊吓的老鼠在溺死之前,把它从水里抓出来,放到台子上,过一两分钟,它就会从紧张中恢复过来,然后再把这只老鼠重新放回水里,它就可以继续游许多小时,而不会很快沉到水底。同样,在老鼠受到惊吓之前,让它们戏耍般地接触几次惊吓源,那么这只老鼠的自主神经系统就能获得高度的控制,比没有经过上述训练的老鼠在水中游得更好。事实上赛鸽受视觉情绪的影响,它们由鸽舍进入到竞翔笼环境即可产生紧张的情绪,再将它们经过长途运输过程到达竞翔地放飞,直到它们返巢的全部过程,受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赛鸽的情绪不是单纯的紧张状态。它可能以恐惧情绪形式出现,也可能以高唤醒水平的潜在形式而存在。有人曾做了这样的实验:竞翔前的一般时间,让赛鸽在竞翔笼中集群训练,使它们学会在笼中取食、饮水和歇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赛鸽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自主神经系统获得高度控制。然后再将这批赛鸽经过长途运输到达竞翔地参加比赛时,绝大多数赛鸽能以高唤醒水平的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在竞翔活动中取得非常优异的运动成绩。
    情绪与导航运动能力还体现在情绪的“动机”功能上。动机这一概念是由伍德沃斯(R・woodworth)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伍德沃斯的研究认为:在指向特定目标活动中(赛鸽竞翔的定向导航返巢行为),最初的刺激激发有机体释放一种能量(如由视觉情绪产生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能)。赛鸽在竞翔活动中,表现出快速,准确和持久运动的导航能力,动机涉及返巢的全部内在机制。根据汤姆金斯(S・Tomkins)和伊扎德为代表的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功能。汤姆金斯径直认为,情绪就是动机。伊扎德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体验正是起到动机作用的心理结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策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动机理论和实验研究把恐惧情绪作为一种动机有机结合起来,并且恐惧情绪是驱力理论一个重要内容。驱力理论认为,恐惧不仅是对危险情境的情绪反应,而且是一种强有力的获得驱力。米勒的一项经典实验演示了恐惧行为获得驱力的形成和作用。实验装置是一个棱箱,中间有一扇门,将棱箱分为两侧,箱底由金属格栅构成,可接通电流对箱内动物施加电击。控制箱内两侧照明条件,使一侧明亮,另一侧阴暗。大鼠在亮侧会受到电击,在暗侧不受电击。结果发现,大鼠很快学会从亮侧跳过中间门到暗侧去逃避电击。后来当人鼠在亮侧未受到电击时,它们仍然跳到暗侧去;如果中间门关闭着,大鼠会很快学会按压杠杆把门打开逃到暗侧去。这项实验说明,照明能够引发获得恐惧,驱动大鼠的逃避行为。获得恐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获得动机。因为恐惧很容易与任何使个体经历过痛苦或不幸的情境相联系,并且恐惧极难消除。例如,有研究者将准备参加竞翔的赛鸽带到离棚舍几十公里外的自然环境,然后把鸽子从笼中捉出来,再用拔掉赛鸽一个脚趾甲的方式,刺激它们获得疼痛的情绪感受。结果证明,这种疼痛刺激使赛鸽获得恐惧作为一种驱力,可以激发多种反应,一旦赛鸽在竞翔导航的运动过程中有效地减除了恐惧而得到强化,这种导航返巢行为能力便被赛鸽所习得。因此,经过这种训练的赛鸽,绝大部分在竞翔中有良好的表现。我们经常遇到有的赛鸽在竞翔一千公里或者一千公里以上级别比赛中,返巢鸽带伤归巢或者全部尾羽被拔掉的现象。这是因为赛鸽当天未能返巢,而是在寻找栖息地环境时遇到意外,结果这种意外的遭遇“恐惧”作为一种返巢动机的驱力,表现为它们竞翔导航运动能力上的结果。(未完待续)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推荐资讯
 最新更新
 热门点击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发展历程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10 xinge365.com 版权所有 信鸽365 - 中国信鸽第一资讯信息门户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 广东互联网行业反垃圾邮件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