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报道,凡长程、超长程竞翔在征途宿夜的选手鸽,明晨起飞时雌鸽比雄鸽提早一小时左右。先飞者是否先到?这就不得而知了。
俗话说的“笨鸟先飞”不是说先飞的雌鸽比雄鸽“笨”一些,而是说一只笨拙的鸽子只要比聪明鸽子先起一步,就可能首先到达目的地。这与“龟兔赛跑”的故事有点相似。
在信鸽竞争中经常发生这样一种现象:500千米的冠军鸽,该说是聪明鸟吧,却偏偏失在1000千米的征途上,而笨拙的1000千米“拖拉机”在超长城比赛中往往飞在前面。1990年哈密飞上海的冠军鸽,在1000千米竞赛中飞了几天;1989年天水飞上海的冠军鸽,在1000千米竞赛中也不是一只“快鸟”。人们总是把鸽子飞得快或慢,与它的天资聪明或笨拙划上等号,但是这种“先慢后快”和“先快后失”的现象,又该作什么解说呢?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番“先慢”的原因。在这些归巢晚的鸽子中,有些确是品系不佳或素质不良而飞不快,但也有许多并不是因为它飞得慢才落在后面。虽然每一羽赛鸽的翼羽长短和在飞行中拍翅的频率不完全一样;赛鸽体制的优劣,如骨骼、肌肉良莠不齐,以及心脏的强弱都会影响飞行的速度,但这些对归巢的早晚影响都比较小。例如,在500千米竞赛中,上午8时开笼,冠军鸽在下午1时飞到,跟踪而来的陆续不断,百分之五十难∈指肟赡茉?/SPAN>6时之前归巢。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真正分得清飞得快或慢。如果500千米竞赛选手鸽在当天不归巢,乃至几天后才飞回老家,那必定另有原委。有起飞后定向不准确,先向相反方向飞行,以后再纠正过来;也有飞过了头,再重新折回来……当鸽儿们发现这种错误,往往是在歇了一夜之后、翌日清晨起飞之时。当然,也有一些“老油子”,在飞行途中飞飞停停,有些还要同异性寻欢作乐。这些晚归的鸽子,显然比快鸟要笨一些。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后快”的情况。信鸽导航学说,百家争鸣,都有一定根据,妄加褒贬是轻率的。但有一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当赛鸽飞经曾经飞过的熟道,总要比第一次飞经的陌生道航程要快一点,归巢率也要高一些。赛鸽这种轻车熟道的飞行,叫做“习惯性飞行”。“慢鸟”在旅途中必定比“快鸟”作更多的回旋飞行,因而它的熟道范围自然比“快鸟”大一些。这对它下一站飞行,无意中创造了一个有力的条件。前站飞行的“笨鸟”,在后站飞行中已转化为聪明了,它就有可能飞在它们面前。笨鸟先到,这就不奇怪了。
再者,品种不同也是个重要原因,耐力鸽种系在中、短程比赛中是“笨鸟”,而在长程比赛中就能充分发挥出它的特长。许多养鸽好手,见到一只1000千米晚归的“笨鸟”,不以为忧,反以为喜,并用它作超长程竞赛的主力,这确是一步高明之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