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杂志经常介绍一些养鸽、赛鸽新方法、新经验,读来颇有启发。例如,他们安排好参赛的鸽子给它孵蛋,并计算好送鸽时恰好蛋刚刚碎壳(隔天小鸽出壳)。这样赛鸽在飞行途中正遇上来奶,促使它急于赶回家喂雏,飞速就比其他鸽子快。实践证明,有些冠军鸽就是用这样方法飞出来的。 但是,生搬硬套是要吃苦头的。有一次,笔者如法炮制,曾把10只赛鸽待孵蛋刚破壳时,送去参加1000千米比赛集鸽。本人自以为能稳操胜券,结果事与愿违,10只爱鸽仅有2只归巢,速度也慢的出乎意料。一年的辛勤劳累大多付诸东流。 为什么别人的成功经验,到我手里竟成为失败的教训呢?这使我想起了《晏子春秋》上的一个有名的故事:同样的橘子树,“生在淮南则为橘,生在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国外的赛鸽是隔夜集鸽,次日上午放飞,当天即归返的,赛程以中、短程的多。而我们则是今天集鸽,装上运输车,经过两三天路途的折腾,到了司放地,再过上一夜才开笼放出。参赛鸽在外耽搁好多天,发奶期已过,引起生理上的失常,情绪紊乱,竞技状态低落,怎能飞的快呢?能回来已是上上大吉。可见,对于别人的经验,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借鉴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