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常见寄生虫的打理应该是鸽友一直关注的问题,除掉毛滴虫频率最高(国外有的鸽友一年十二个月大概要做到每月一次的样子,但鉴于夏湿冬燥,夏天频率会比较集中,20天到30天以内则必做一次,冬天可以40到50天做一次),对常见体内寄生虫的大的清除一年应该不下3到4回。
不同时期的打虫其目的是有差别的:
比如《詹森育种原理》,武高平谈到了给50天上下的幼鸽打虫,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间接由驱虫药物自带的副作用(消化道反应,很多驱虫药物都有此反应,会引起厌食,呕吐,轻读水便等)减少幼鸽进食量(这样的消化道反应通常要几天不等,这与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人的用药原理如出一辙),从而达到使幼鸽体型变小的目的。
当然这一点好象不在常规之内。一般意义的打虫仍然是以驱虫为主要目的。
鸽友根深蒂固的做法,针对种鸽,打虫多集中于配对育种以前,而时间的选定则争取能够在驱虫之后使鸽体得以恢复和给养,经过一个较充分的过渡,以求它们能够做出好的幼鸽。这个时间集中在每年的2月份或者至迟3月份。(后者好象是操一种尚不会配对的幼鸽更容易和可能取得好成绩而出发的,但人数好象并不多)
现在有不少鸽友对此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的可疑,因为他们发现真正进入2月份后,成年鸽的性阈值已经达到高峰,而比这更急的还是与上面认识相反的鸽友(认为鸽子还是年龄大一些多一些胜算),这些人往往出鸽赶早,所以人为性质地缩短了使用驱虫药物的恢复时间,根本不等种鸽摆脱驱虫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就开始配对作育幼鸽,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无论如何,还是有未尽人意的遗憾在其中。
那有没有弥补自法呢?
其实简单,就是提前――把种鸽的驱虫做进1月份!(最好上半月就完成)
以下是我的试验性记录:
1月18日,驱虫鸽:20只。使用药物:人用“阿苯达唑”片(商品名:史克肠虫清,一岁以上不儿及八十岁老人一次剂量:两片一次,空腹顿服)对信鸽用剂量为:平均每10只信鸽一片,即鸽与人比为1:20
1月19日效果观察:为检验效果及追踪观察疗效,专门于中午清扫鸽粪,粪检显示:发现死虫两只,有2厘米长,从栖架显示是一羽新引入的西翁,在原来的鸽舍卫生条件不好,管理也很不到位,就是投资鸽子肯花钱。
年轻的种鸽(数月龄)粪便色、块、性、状与平常无异,或稍稀。说明上一轮对老种鸽的驱虫就做的很好,从一开始如果能够杜绝,那么就可以减少很多隐患。
曾赴赛和外引的另一羽成年鸽发现稀便,色灰白,说明它们都有轻微感染,当然也存在对药物反应得比较明显的可能。
喂食情况显示:所有鸽子食欲大致正常或略有减少,饮水较多。
冬天提前打虫与冬天益补的矛盾
按照中医理论,冬天最适合补养。养鸽理论与此极为相合,像冬天要加大蛋白质的投饲,加大微量元素与多种维生素,加大……。但是,人们似乎忘了一点――人们总说冬天鸽子容易养胖,容易胖得走样,这样一来等来春要用需要和调理某些体重超标的运动员一样,有太多饶不过去的麻烦。
老百姓都知道,一味补,总惹“实”,尤其冬天,赶上气候不好的时候,像最近二十天,各地流感流行不止。做为一个基层医生,我现在越来越接受老百姓们自己得来的经验,就是他发现有了“实”,然后马上就“泻”,这几乎可以说是他们无师而自通的左右两只手。老百姓之于孩子,正我们鸽友之于鸽子,喂他喂到“实”,我们鸽友是不是也学着“泻”一“泻”呢?
打虫药正是鸽子需要的“七珍丹”、“肥儿丸”和“王氏保赤丸”
在冬天里提前“泻”这么一下,不仅润肠除虫,去“实”消腻,中和肠胃,健激四体。肠通则气顺,气顺则身调。
冬天提前打虫除此外还有诸多好处:第一,给鸽友的操作时间留长。第二,冬天粪便被冻成型,可以更明确的诊断和观察,而且不易导致二次感染。第三,鸽子可以被动减轻些许体重。第四,胃肠道因为驱虫药物的刺激有所应激,也不失为是对胃肠道的一种锻炼。而且,通过去“实”可以防止冬季疾病的发生。第五,通常的驱虫药物,可以接连隔一月再用一次(阿苯达唑”片本也如此,而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虫卵未被杀灭),这就是说,不放心的话,还可以在往常的时间再来一次,但因为上次已经有所行动,故这次完全可以减少剂量,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免副作用和不良反映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