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365首页 问吧 站内导航 家园
设为首页
365搜索 | 论坛 | 地图 | 视频 | 信鸽百科 | 天气查询 |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繁育篇 > 育种配对
 

信鸽性状的探索与分析

时间:2012-03-18      来源: 韩信一       浏览次数:
信鸽性状的探索与分析

十一、信鸽性状的探索与分析

  古今中方任何一个养鸽家,在选配鸽子上都会采用“以优配优”的方法来求取更加优秀的鸽子。然而,这“以优配优”的效果是否都会很好呢?这可不一定了。只要有五年以上养鸽赛鸽历史的鸽棚,都会多多少少饲养着一些优良的鸽种,或者是本身飞过千公里;或者是千公里的平辈;差一点的也是千公里的下一代,还有的有什么种什么种,反正都是名种名系。细细观赏,每羽种鸽都生就了优秀鸽子的外貌。可它们的后代,却没有给主人争来多少荣誉。如果是从外地引入的良种,子代上还有的会存在一个对当地环境的适应问题,我们不去说它,而采用本地的千公里配千公里的优秀归巢鸽。而且从种系上看,也是多少代的优良种,可这种配法孵化出子代,成绩也不会太理想,这可是一个无情的现实!

  另一个无情的现实也同时存在整个信鸽界。有的养鸽者(不少还是初养者),出于某种特定的原因,乱配一番,其子代,居然不是夺取了冠军,就是名列前茅,他瞎配一下出的鸽子就能飞回来。细查一下两只老鸽子,有的竟是用一只普通鸽子作为配种用的亲本一方,另一方亲本才是优秀的信鸽。子代却创造了优异的成绩。

  这倒底是什么因素促成的?为什么在遗传当中竟会出现这种遗传现象?这种遗传现象说明了什么?它有没有它的规律性?……这一连串的为什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迷惘境地中。从发现到观察,多方收集到有意识地作了一些试验,我们初步得到一些认识。现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信鸽的归巢是属于一种信鸽的生理化特征--即性状。这种性状肉眼是看不见的。如对于“筋斗鸽”,只有看见它们在飞翔时翻筋斗了,人们才会说“这是筋斗鸽”。可是如果先让你看看这只筋斗鸽,你能从它们的外观上看得见它们会翻筋斗这种性状吗?这时,是无法从外观上看得见它们会翻筋斗这一性状的。信鸽的“能归巢”性状也是一种看不见的生理的特征--即性状。这种性状,仅从信鸽的外貌上是无法看得见的。当然,很多有经验的养鸽家,凭他多年对信鸽的观察,对一只信鸽作出一些程度不同的经验性的估计,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何以证明信鸽的归巢是属于一种生理化的特征--性状呢?

  早在1964年,在我饲养的鸽群中,有两只不同品种的鸽子无意识地杂交了,一只是信鸽类的鸽种--黑麻佐,另一只是本地鸽种--凤头黄沙瓦灰(属于观赏鸽类)。这两只不同品种的鸽子杂交后出得一对小鸽,一只黑羽毛色的像母本的小鸽,另一只出得像父本的凤头瓦灰,眼沙却出成鸡黄眼(父本的是干黄沙)。七八个月后,这一只像父本的小凤头黄沙瓦灰,却居然从离昆明150公里外的一个专县飞回来了(我出售到那儿飞回来)。这个现象真令我吃惊,因为像凤头黄沙这种本地鸽,根本不能飞这么远的路,为什么这只经过杂交后出得的“风头黄沙”能从这么远的距离外飞归呢?这个现象一直令我深思不已。尔后在70年代里,我又有意识地作了几次实验:第一次是我用一只专州县上带到昆明菜街子上出售的土雄鸽子,配了我棚中一只遗传性较强的雌信鸽,共出得4只子1代,其中三只小鸽的外貌与父本这只土鸽子一样,另一只小鸽的外貌像母本。后来大约七八个月后,四只小鸽抓去200公里放飞,这三只像土鸽子父本中的一只居然飞回来了!第二次我有重复了这个实验:这一次是用一只普通的雄鸽,与我棚中的一系良种近交系的雌鸽交配,出得2只小鸽子,这两只小鸽子双双都从200公里飞归来了,尔后其中一只又从450公里飞归来了。这是我从无意识发现到有意识的做实验的一二个例子。

  (二)在其它鸽友方面的情况又如何呢?

  例一:l982年昆明放翔安顺这一站(380公里空距),我在值班登记归巢鸽子时,发现一位姓张的会员拿了一羽外观上完全像云南鸽的黑羽雌鸽来报到(细尖咀,体重300克左右),登记后我即向他本人询问这羽归巢鸽的家谱情况。据老张同志介绍:母亲是l981年放贵阳(450公里空距)归巢的,父是裹来的(即飞来的)一羽菜鸽,由这羽鸽子配起来后出的。

  例二:l981年昆明放翔玉屏(670公里空距)后,会员郝××向我介绍了他飞归的一羽雄鸽的家谱时是这样介绍的:父是他手中的一系在贵阳线上基本稳定的鸽种,而母则是在缺少雌鸽的情况下从鸽市上花了l.50元钱买来的。

  例三:我支援给新会员陈XX的三羽鸽子,他都是用从鸽市上以2.50-3.50元钱买来的鸽子相配(后来查清一羽鸽子即株州六名之母-1080公里空距-是XXX裹来后出售的,陈XX买回去又养家了的鸽子),其中有二羽的子代。竟以8个月龄(株州六名)和10个月龄(株州四名)的年龄从1080公里外飞归!

  仅仅从我无意的发现(一例)的到有意识作实验的(二例)和相好鸽友们的交谈中收集到的类似的例子,竟已达七例之多。另外还有4例同等突出的实例都是用类似的配法配出来的,其子代都能从远距离飞回归巢。它清楚地向我们表明:这种现象绝非偶然!这种现象值得研究!

  大家都知道,一般的土鸽子是没有从几百公里乃至千公里外飞归的这种性能的。可为什么用这种土鸽子与良种信鸽杂交出得的子代鸽子,却有的居然能从几百公里到千公里归来呢?这一事实表明了什么呢?这一事实的成功需要什么条件呢?

  我们认为:如果用“能归巢”是属于鸽子的一种生理化特征(即性状),从这一观点来看待这种现象所包含的遗传内容,问题就十分好理解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列式如下说明:

  土鸽♂×信鸽♀               土鸽♂×信鸽

  ↓                               ↓

  子1代杂种                     子l代杂种

  例一当能归巢这一性状呈显性遗传时,它就具有归巢的能力。

  例二当能归巢这一性状呈隐性遗传时,它就没有归巢的能力。

  这当中,最重要的是“能归巢”这种性状必须呈显性遗传。

  在上边七例中有一例的遗传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即株州四名(1080公里空距)的平辈鸽共出了六只,这六只小鸽子是三只沙眼三只黄眼,羽毛六只都是中雨点。父鸽是沙眼、黑雨点,母鸽是黄眼瓦灰。从子代的身上可以看出:眼沙的属类这一性状,是二一添作五,老子娘各遗传一半;羽毛颜色这一性状,从子代身上看是呈中性遗传。

父  ×  母

  不知底细的沙眼黑雨点   ↓   良种信鸽黄眼瓦灰

  子l代共6支

  3/6是沙眼中雨点        3/6是黄眼中雨点

  这六只子l代鸽子放到200公里时,六只全归来了。放到500公里时。沙眼的没归来,黄眼的全归来了。上千公里时回来一只获1080公里第四名。从这个比较典型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只鸽子的遗传情况:眼沙属类是各占1/2,羽毛颜色呈中性遗传,“能归巢”这种性状是与眼沙属类连锁遗传。在这里,我们借助了眼沙属类及归巢能力的实际检验,从效果上鉴别了这两只亲本鸽子的具体价值和配对后的遗传效果。平常我们主张“沙、黄”相配,不仅仅包含企图夺取在眼沙属类这种性状上的“杂交优势”,而且还可以从遗传的效果这一角度上便于我们鉴别出亲本(即种鸽)鸽子的价值;另外“沙”、“黄”相配还能起到改良眼沙色素的作用。在这里我们用“这一角度”这个名词是有原因的。因为在遗传当中还有性状互换了遗传的形式,刚好与上边这种遗传形式相对立。这个矛盾只有靠育种者自己用心观察与体会了。

  我们只有遵循客观存在并找出其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解决问题。

  现实当中也存在着与上述这种情况恰恰相反的遗传现象,即父母都是优秀的鸽子,交配后出的子1代往往效果却并不理想。

  这当中除了老种子身上有不良的基因或相对性状上呈隐性遗传。以及在归巢途中遭到天灾人祸等的原因外,我们认为是否现实中还存在一个。“物极必反”、“红多了变成紫”“月满则亏”的规律?也就是“硬的碰硬的碰成碎的”呢?

  另外这种现象的“极限”(就是以优配优)到底有多大?目前也还是一个谜。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推荐资讯
 最新更新
 热门点击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发展历程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10 xinge365.com 版权所有 信鸽365 - 中国信鸽第一资讯信息门户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 广东互联网行业反垃圾邮件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