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365首页 问吧 站内导航 家园
设为首页
365搜索 | 论坛 | 地图 | 视频 | 信鸽百科 | 天气查询 |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繁育篇 > 育雏开家
 

论幼鸽归巢性和游棚性

时间:2008-06-27      来源:信鸽365      浏览次数:
论幼鸽归巢性和游棚性


  

       

  归巢性是赛鸽的本能,是衡量一个品种优良与否的重要依据。一个品种鸽的归巢性越强,他们的幼鸽在竞翔中的归巢率就越高。我们能用信鸽进行千公里竞翔,说到底就是利用了赛鸽的归巢性,归巢性就是回棚性,也有人称之为恋巢性。各棚内有良好的食水供应,信鸽的生活安定,就满足了他们的食欲要求。成年鸽一般有配偶,它们在固定的巢格内相亲相爱,符合了他们忠实于感情的特性,促使它们从遥远之地寻途而归来。假设该信鸽对原巢失去感情,或者外面的生活比归居的好,它就会到处流浪,不思归巢,所以人们要重视归巢的问题。

  凡是养过几年信鸽的人,都会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幼鸽棚飞失。特别是在雏鸽出壳三个月左右,情况更为严重,有些鸽友说它是“游棚性”。“游棚性”与“归巢性”是对立的,在一羽赛鸽身上怎么可能具有这样完全对立的两种特性呢?

  笔者从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幼鸽开棚飞失的现象不是绝对不可避免的。我曾经有一年就没有丢失过一羽幼鸽。幼鸽开棚时飞失,同鸽棚所居位置和环境条件及其有关。如鸽棚低四周建筑高,开网面又小,幼鸽受惊吓不敢回棚。幼鸽出生三个月前后特别易失,也是有原因的。幼鸽开始出棚时,主人比较谨慎重视,一般总是在旁边看着。幼鸽胆子小,体力不支,一般不敢高飞,故损失少。到他们两三个月左右时主人思想松懈了,幼鸽胆子也大了,体力也够得上高飞,于是他们跟着成鸽上天空,兜圈子。后因体力不支而停下,只好在外面过夜,很容易遭到捕捉,或被野猫咬死等情况,也有可能在第二天因为不明原巢方向而乱飞。

  分析这类失鸽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基本原因,即这些幼鸽都是由于幼稚,特别容易受惊吓而飞失的,幼鸽碰到外来的惊吓必然会影响到特们的归巢性。笔者认为这些幼鸽的飞失并不是什么“游棚性”,而只是各种阻碍幼鸽归巢的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白天鸽主在单位工作,对鸽棚内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下班回家后对于可能导致幼鸽飞失的因素往往未加注意,一旦幼鸽失踪已悔之莫及。因此幼鸽开棚要特别注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推荐资讯
 最新更新
 热门点击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发展历程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10 xinge365.com 版权所有 信鸽365 - 中国信鸽第一资讯信息门户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 广东互联网行业反垃圾邮件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