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交是育种的唯一方法。
什么是近交?乍听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另鸽友发笑的问题,但是笔者却至今无法找到其准确的定义。遗传学书籍里这样描述,两个体有共同祖先称为有血缘关系,5代以内有血缘关系的雌雄交配称之为近交。看到这样的描述,不知读者有何感想,实话实说我是立刻产生疑问,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5代以为外就是远交(所有赛鸽同属同种,所以杂交也是远交的一种)。为什么偏偏规定5代,而不是4代6代7代,这个5代是如何计算或测算的,5代以上有共同祖先(相同基因)就可以完全忽略不计吗?经过长时间思考,我理解但是仍然不太认同了著述者的规定,属于保留个人看法的状态。说理解是因为我感觉硬性的规定一个代数确实是研究的需要。规定代数的问题很象逻辑学范畴里一个典型的教案,说有人满头乌发,掉一根不是秃子,掉两根不是秃子,掉三根显然还不是秃子,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掉到N根成秃子无疑,但是N到底等于几?无人可以回答。因此N必须强制规定,否则无法进行后续的研究,我们研究赛鸽育种也是一样,如果在任意两只鸽子血统图中无限度向上推导,都会出现相同祖先,如果不硬性的规定一个代数,必定会出现满天下的鸽子都是亲戚又都不是亲戚的复杂情况。说不完全认可,仍然是对这个5代抱有怀疑,任意一对雌雄交配其随机出现的基因组合模式多的无法用人的大脑计算,谁敢保证两只6代以上有血缘关系的亲鸽交配随机形成的某一个新基因组合体里重合基因少于两只5代或5代内以亲鸽交配产生的某一个新基因组合体,当然从宏观上看,概率一定少,但是现实中两只鸽子交配可能生育的子代数量面对此两鸽交配理论上可以出现的新基因组合模式数量之巨来说,不及沧海一粟,这个概率高低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我认为对这个5代应当辨证的理解,它并非实际意义上的近交与远交的界限,换言之这个界限是人为强加的。自父母向上推导五代,父系、母系(包括父母鸽本身)各有31只祖先,其中出现共同祖先的数量越多,近交系数越大。因出现共同祖先而导致祖先总体数量减少的现象,称之为祖先丧失。自父母向上两代以内出现共同祖先的称之为极端近交,例如母子、父女、全兄妹、半兄妹等等之间交配,极端近交的目的是使优秀的性状基因在短时间内纯合固化。基因纯合的个体在同非纯合个体交配的过程中,更容易(概率大)将自身的特性(外观、智商)在子代或孙代个体中再现。一个优秀的个体基因或组合基因多次在子孙中再现,用时髦的词汇讲叫“克隆”(本文所用‘克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克隆),“克隆”副本达到一定的量,形成群体,群体的质量基本处于某一“平台”之上,这个群体便可以称之为品系。因此近亲交配是短时间内将优良个体或优良组合迅速扩展,形成品系的必要途径,别无它法。 “克隆”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是整个近交系统工程的开始与基础。笔者力畅选择赛绩优良的赛鸽,其次是屡次作出优秀赛绩鸽的配对组合(黄金配对),赛绩优良的前提下,同时良好的外观也是必要的条件(因为外观不良的赛鸽自身获奖的可能性并不低)。很多新手只了解育种需要近亲交配,而忽视了近亲交配对象的选择,对不值得的近交的“对象”进行盲目近亲交配,以致于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其实近亲交配对良性基因和不良基因纯合的几率是各占50%的,也就是说,“克隆”的对象选择不当,同样会使不良基因迅速的在后代群体中扩展开来。选择“克隆”对象为什么要慎重、要挑剔,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强调,近交工作做到最好也只能达到“克隆”对象的水平,也就是说近交对品质只起固化、复制、扩大规模的作用,不可能有提升作用。说的再通俗些,你是否认为目前准备施行近交的对象已经非常完美,非它莫属,别无所求?不然的话,我想应该继续不断的杂交期待更加优秀的个体出现,杂交才是鸽质提升的唯一正确途径。
选择好克隆“亲本”后,接下来需要的便是不断的近交或极端近交,受遗传学原理的支配,过程中必然会在很多后代个体身上出现某些性能(生殖、抗病、归巢性等)的降低,称之为“近交退化”,在这种情况下,淘汰掉大部分后代无疑是不能避免的。选择外观(包括利用经验可以判断的智商情况)没有退化迹象的个体做训放检验,“近交作出的个体不能放飞就是能飞速度也慢”的观点,好象早已经被鸽友认同,其实并非完全如此。近两年的公棚赛中近交个体高位获奖的消息屡见报道,笔者所在的济南有一鸽友,使用同父母兄妹作出的赛鸽多羽次在千羽以上参赛鸽中获取前三名的优秀成绩,笔者自己棚中父女对作出的直子也在2001年市鸽会的比赛中取得过三十多名的成绩,比冠军仅晚归巢六七分钟(成绩虽然不好,但足以对自己的旧观念形成冲击)。近交后代飞速慢,只能说明配对的失败。笔者一贯坚持近交个体要在有良好赛绩的情况下才能作为续代种鸽使用,虽然不排除没有经过训翔试验的近亲个体作出优秀赛鸽,但是近交育种工作如同打造链条,必须环环扎实、丝丝入扣,每一代种鸽就如整个链条的一环,而整个链条的最大强度决定于其中最弱的一环,不值得因侥幸而功亏一篑。
当近交的代数达到一定的量后,退化现象会明显加剧,甚至会出现鸭蹼脚、鹦鹉嘴、羽毛稀疏或丧失飞行、生育能力、消化功能紊乱、神情木纳呆滞等等现象。后代中出现退化个体的比例也会急剧上升。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三种解决的办法。第一种办法,退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地再滑也总有不摔倒的”,总会有不退化的个体出现,只不过出现的概率极低。在严格筛选亲本个体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近交,当再连续坚持若干代后,退化现象相反会减弱。因为出现退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不良基因的重合造成,通过近交代数的不断上升,后代表形非退化个体的劣质基因携带量呈递减趋势,只要是在一代代亲本选择上把握的好,不良基因会慢慢的剔除掉,退化现象也就会相对减弱了。关于这一点,已经被科学实验所证明。科学家曾经将小麦做连续12代的极端近交,一开始退化现象逐代加剧,但近交到12代时,奇迹出现了,约1/3的小麦严重退化,1/3的小麦生命力、出产率等等考核指标基本保持了用来实验的原品种水平,另外1/3奇迹般的产生了变异,各项指标均异于原实验品种,是否是新的品种生成,科学界目前尚无定论。小麦作为植物可能与动物(鸽子)在育种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长期连续近交在遗传学领域中的可能性。1998年以前,因我棚中没有过硬的血缘,抱着反正是不出成绩的心态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极端近交试验,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大体过程是选一外观特征明显(短嘴大鼻泡)与其直女交配出雌,挑选退化迹象最小与原雄最象的再交配该雄,再出雌挑选后再交配该雄鸽,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试验只进行到5代,到第5代时后代中很多已经退化十分严重,个别已经基本丧失了飞行能力,连1米高的低层鸽巢都飞不上去,但是也有极少量除体形较原种雄小外肉眼判断没有明显的退化,可喜的是长相明显已经与原种雄惊人的相象,可惜只进行到5代,没有更多的试验数据,但是通过这项试验我个人的收获是只要在续代种鸽挑选上严格把关,近交育种还是能够维系的,何况除非个别情况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极端近交方法。第二种办法,自近交过程伊始便有目的的在后代中选择2至3路不同外观、性格的后代,依据前述方法各自做封闭式近交,形成相同祖先的不同分支。当某一分支内的近交由于退化严重,无法维系时,可以在不同的分支间互配。虽然来自相同的祖先,但由于多代的各支内封闭式近交,不同分支间已经形成性状差异,分支间互配某种程度上会出现“杂交”优势。如果利用“异地联棚”形式,使不同分支的饲养环境、饲喂方法等有较大的差异,使后天“获得性遗传”迥异,“杂交”优势会更加明显,很多使用不同来源的詹森交配比直接使用詹森原棚更容易出成绩的道理就在与此。当“杂交”激活后可以再次回到封闭的分支内交中,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必须要饲养较大的群势,不是一般鸽友能够做到的。第三种方法是最为实用,也是国内外大多数鸽友选择的方法。既选用自家赛绩优良且连续近交的血缘作为主血,谨慎的选择赛绩突出,最好也是连续近交性状稳定并且外观同自棚主血非常相似的外来血缘杂交,此时外来血缘只起“桥梁”的过渡作用,后代出现良好赛绩的个体后,立即回交自棚主血,经过一段时间近交使外来血缘“摊薄”后,再选择外血杂交,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当年李天圻(李梅龄授意)向汪老换一只有李鸟血统的汪种雌,我个人理解大师或许就是这种掺外血后再回交思路。
必须明确说明,以上只是笔者自己关于育种的一点基本思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将三种方法硬性扯裂开来(实际育种过程也绝不是此三种方法可以涵盖的),但不代表笔者推崇育种过程中厚此薄彼,机械翻版,相反建议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惟有审情酌势,随机应变者可修大成。
备注:该文发表于《赛鸽天地》2002年第六期 电话:(0531)5668185 13869114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