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鸽系繁多,从本质上讲都是从杂交开始的。信鸽繁衍到现在,不存在绝对的纯品系,不像狗、猫、马的品种,强调的是“纯”一杂交外貌立即变样,马上可以看出来,它们是以出产地来命名的。例如:蒙古马,北京哈巴狗、波斯猫等等。鸽子如果以地名来命名的话范围太广,突不出育种者。因此,大都是以鸽主的姓名来命名的,例如:高家绛、李鸟、西翁、斯达沙等。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培尔琴”“吴淞鸟”等。取名“培尔琴”那是因为这路鸽子是从比利时进口的,原始血统表遗失,只好叫比利时的国名Belgium,它的读音翻译成“培尔琴”。
“吴淞”鸟的育种者汪老先生住在上海“吴淞”地区,我在上海时,曾在虹口区李志耀家中与汪老先生见过一面。由于此路鸽子翔绩辉煌,吴淞地区许多鸽友都养这路鸟,看到这路鸽子,就想到汪老,想到吴淞,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叫这路鸽子为吴淞鸟。这些都是民间广大鸽友约定俗成的叫法,实际上已成了一种品系的带名词。
对赛绩鸽来说,“杂交”是绝对的;“纯种”是相对的。如上海的“李鸟”,原出生地在德国,过去上海有的鸽友叫它“德国鸟”。事实上德国信鸽的品系繁多,以国名来命名品系是不科学的。李医生在育种中将自己喜欢的外貌羽色鸽留下来,而淘汰不喜欢的外貌羽色鸽,逐渐固定了“李鸟”的外貌特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李鸟”家族也逐渐渗进了其它优秀的品系鸽,例如“吴淞鸟”等,纯而又纯的李鸟已不复存在了。
从赛鸽的祖先进化到当代赛鸽,杂交的层次、代数是不计其数的。某一品系如果不杂交的话,就不可能发展进步。例如“狄尔巴”、“布莱考克斯”及荷兰的“杜沙汀”、“可尼俾斯”、“杨阿腾”等血统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同出一辙,追朔上去,出于同一源头。就如长江、黄河有许多支流,但发源地只有一个。“杨阿腾”有繁衍出“范德・维根”、“凡汪路易”等等品种。但这种杂交是非常小心的,有限度的,一般都引进极优秀的,相貌相似的外来鸽渗入进去,因而能保持其鸽系的进化和特征。
引入优秀的种鸽,尤其是赛绩鸽怎样使用它?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没有公式和课题。
有的鸽友引入种鸽后,以为配种后出几对仔鸽,就可为自己增光,可是结果往往令鸽主失望。于是有一句警句出世“冠军鸽的后代不一定是冠军”!为什么两羽冠军鸽配在一起有时不能出好的赛绩鸽呢?甚至近距离就丢失!原因何在?
一羽冠军鸽可能是多次杂交的产物,它含有多种血统成分。因此首先要搞清楚它含有哪些血统成分?然后寻找自己棚里,或朋友棚里与其某一或2-3血统成分相一致的优秀种鸽与之相配。假如有一羽冠军鸽含有1/4李鸟、1/4狄尔巴、1/4詹森、1/4吴淞鸟。那么,最好把自己棚里,或熟知的朋友棚里含有这四种血统的、或有某二种或三种血统的优秀赛绩鸽与之相配。可能是近亲配,也可能是远亲配、外系远亲配......。这样的子代鸽纯度可得到提高,优秀基因可能得到相对集中,也可能劣质基因得到相对集中,只有通过训放存优汰劣。一般来说,用好一羽引进的优秀种鸽或优秀的赛绩鸽需要2-3年时间,每年轮流相配2-3羽优秀的种鸽或赛绩鸽。子代经过存优汰劣,留下优秀的互相交配,或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或舅甥配、或叔侄配......再经过训放存优汰劣,有可能出现优秀的个体。
另一种操作方法是自己有过得硬的相对纯的种鸽,引进的冠军鸽与之交配,出一批幼鸽后,通过训放存优汰劣,把优秀的个体回配自己的基础种鸽,使外貌特征得到保留,回配后的子一代再配优秀赛绩鸽,这样循环下去,可望自己的赛绩得到延续。
但在育种中,优秀基因遗传的几率是很小的,看外貌是不能断定好坏的。即使很丑的鸽子,只要身体健康决不能轻易丢弃。要让它们在训放中鉴定。
赛绩鸽和品评鸽是从两种不同角度上来要求的,决不能混为一谈。许多鸽友一鸽上手用手感,外貌来断定鸽质好坏,这是不慎重的。这会断送许多优秀的赛绩鸽。世界上许多丑鸽成为一代铭鸽的事例是很多的。例如:夏拉肯的“丝丝”;薛伦先生的“天使号”的父母鸽;胡本家的“年轻艺术家”;克拉克的“13号”等等。都是卖不出去准备淘汰的。偶然的机会在训放中才发觉它们优秀的本质。因此鉴赛绩鸽不能光看外貌,看眼睛,看体型等等。引进后要用透它,不要急于求成,主观愿望不要太高,想通过有限的几羽子代鸽来鉴定一羽“冠军”鸽留种的价值是操之过急的表现。操之过急的鸽友往往运气不好,自己用不出的鸽子,到了别人的手里就用出来了,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值得令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