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赛鸽,鸽友会有很多想法,比赛距离问题也是众说纷纭。看看我国赛鸽发展历程,从上世纪30年代发源于上海的中国赛鸽,以与国外租界鸽友进行对垒的形式开始,从而正式拉开了中国远程赛鸽的序幕。那时赛鸽,以飞远归巢为好,以致达到2000多公里。那时种鸽围绕远程和超远程引进和培养,慢慢绵延至80年代中叶。中国赛鸽在计划经济时期,赛鸽仍比较侧重远程。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赛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似乎在比赛玩法上呈全面的进展,尤以600公里以下的幼鸽赛更为火热。比赛市场也由鸽协一元化,走向公棚、俱乐部等多元化格局,比赛模式更是五彩缤纷。这些比赛中没有孰重孰轻,只有满足人家日益活跃比赛方式和需要。
现在的赛鸽五彩缤纷,只要有市场需要,就会有比赛,同时又会遵从市场规律和会员的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步,使21世纪的中国赛鸽市场,迅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很多城市实现了1000公里当日归的目标。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大家不断理解了幼鸽赛的内涵;会员们充分认识到多元的市场,最合理的运作价值在于什么。大家能辩证看待赛事,假如中国的赛鸽水平高到幼鸽赛1000公里当日归,会员又能承受高额的竞翔成本,1000公里当日赛必然会炙手可热。
实践告诉大家,赛鸽一般成熟度和地缘情况,1000公里幼鸽难以当日归,赛鸽需要一年半以上成熟度,才能满足1000公里稳定归巢。对于个别品系赛鸽可以当年赛1000公里,也属凤毛麟角。从1000公里运作成本看,目前会员承受30-50元/羽竞翔费,奖励100元/羽,会员能否接受?组织者怎么弥补亏损?除非像上海和江苏等城市的大羽数联翔。总是亏损搞赛事,中国赛鸽将迷失发展方向。而幼鸽赛承担当年600公里以内的赛事,已经成为普遍赞同的事实,所以在全国乃至世界赛鸽强国的争先赛事。纵观公棚、俱乐部和大部分鸽协组织的当年幼鸽赛,都是以600公里以内的比赛为重点,各个城市的大赛、多关赛,均以不超过600公里为科学距离。
1000公里比赛仍然可以组织成功,它以隔日赛不限鸽龄为主,以可承受的比赛成本为前提,只要满足了这两大要件,仍然可成为规模比赛的追求。如果有大把资金和愿做贡献鸽协和俱乐部,宁肯亏损也要搞出特色赛事,也是允许的。
真理是人们普遍认可科学所致,不是以人的臆断进行,赛鸽仍需用实践检验赛距。
|